English

何以开怀

1998-12-24 来源:光明日报 王荣祖 我有话说

欣赏相声,意在逗乐取笑。笑是一种发泄,但有真假、正邪、深浅、雅俗之别。作为一门艺术的相声,理应追求真、深、正、雅,也即让人笑得有味,有所教益。祖国的传统文化向来主张“寓教于乐”,通过娱乐欢笑,鼓舞人向上奋进,憧憬未来。可以讲,这是历代人民的共同要求,也是相声艺术应遵循的创作原则。近些年来,相声走上不景气之路,越来越遭人冷落,正是由于它背离了传统轨道,不讲究教益,不尊重群众需求,一味凭主观情趣迎合“新潮”所致。

有的人对这个“教”字犹存逆反心理,或理解狭隘,认为“寓教于乐”是过时的老生常谈,单纯为娱乐而娱乐,只要能把群众逗笑闹乐就算成功。于是,大量虚伪的、肤浅的、庸俗丑恶的题材与笑料充斥,使人由失望而厌恶。许多人就这样说:以往,年年盼望电视中的春节晚会多上相声,现在则变成了讨厌相声。主要讨厌它乏味、无聊。

为什么群众对优秀的传统老段子,尤其是侯宝林大师的杰作,如《关公战秦琼》、《买猴儿》、《夜行记》等至今津津乐道、念念不忘?最基本一点就是这些曲目的主题思想紧扣群众的心弦,所选用的“包袱”与笑料、语汇全是群众关注的问题与熟悉的生活。不仅使人一听就很融洽,而且笑得很开怀。听过之后耐人咀嚼,多有启迪,增长见识,乐于从善,这些就是教益。如果离开这个准则,必然陷入混乱,被人厌弃。

相声素以讽刺见长的特点,被如今的相声置若罔闻,或者是敷衍虚晃,触不动人的心弦,激发不出开怀畅笑,只能报之以“皮笑肉不笑”式的应酬性笑,照顾性笑,相当苦涩尴尬,一如吃川菜少了麻辣味。避长扬短,媚俗从庸,即今日相声的窘境。

讽刺涉及一些忌讳或敏感点,容易担风险、遇阻力,而历来受群众关注,拥护。像盲目开发,付不完的“学费”;国有资产流失,“富了方丈穷了庙”;挥霍公款成风,“吃喝嫖赌全报销”;伪劣商品与乱收费屡禁不止,“地方主义作后台”;随意毁坏公共设施,“各家不扫门前雪”等等,都涉及人民切身利益,久为广大群众憎恨,可惜却少见有相声作品触及。曾有一段以鼠为形象与猫勾结为友,肆意作祸的相声,使人一听就知讽刺贪污行贿,自然迸发出抒意的笑声,吐气解恨,至少也是一种安慰。听说有些相声艺人对讽刺千夫所指的丑恶现象深怀顾虑,宁可回避,编造些不痛不痒、哄小孩儿的玩艺取悦,人们不禁要问:《焦点访谈》评论的社会问题,相声怎不敢与之一比?

时代在前进,人民的要求在发展,相声同所有的曲种一样面临改革。但必须明确,改革决不可脱离传统的原则和精神,提高也不是要超脱扎根的土壤——群众。前举几例相声精品,正是侯宝林大师循此轨道改革而成的典范,而今社会条件优越了,相声创作却落后了。若靠乘坐小卧车、住高级宾馆、酒足饭饱之后“侃”出来的笑料,还等什么晚会高价“请”去演出,只能说紧跟上了商品市场,而不符合精神文明产品的创作规律。很明显,像那些出洋“考察”的官员,高价买回伪劣零配件的采购员,填表签名需他人代劳的“大款”,以及驾车横行撞死人而不救的司机,远比马大哈与骑自行车夜行者现实得多。讽刺这些现象与败类,首先要以群众的眼光,讲出群众的心声,这样才不会脱离时代,才能使人开怀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